理事簡介

  • Ohay Angah

    會長

    過去跟現在都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心中充滿感激。正在摸索回家的路,如果可以,或許這條路也能多多少少成為「異鄉人」尋找回家那條路的線索。

  • Nikal Kabala’an 杜芸璞

    副會長

    阿美族混血,目前為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法律博士候選人,並為同校原住民族中心的成員。我的研究關懷交織在原住民族、法律與科技,聚焦於原住民族自決與解殖民、人工智慧和資料主權等議題。我也與參與國際原住民族社群並與學者、倡議者合作,一起為原住民族權利發聲,並提升公眾對文化挪用等議題的理解與重視。

  • 林慧喻

    副會長

    林慧喻博士現任華盛頓大學教育學院講師,以及華盛頓大學塔科馬校區教育學院實習督導。林博士於華盛頓大學取得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她的研究興趣聚焦於原住民族語言復振,以及其與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與認識論之間的關聯。透過其博士論文的研究,林博士不僅呈現了非西方定居殖民脈絡下的原住民族抵抗與社區自主實踐,也倡議原住民族教育主權的重要性。

  • 尤苡人

    秘書長

    尤苡人生長於台北盆地過去凱達格蘭族的傳統領域,是閩南與客家定居殖民者的後裔。後至美國攻讀戲劇與表演研究,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戲劇與舞蹈學系取得博士學位。她的研究主要關注身體的物質性在表演脈絡中產生的政治動能,探討作為物質的肉身如何總是成為權力敘事的媒介,又如何以其在空間中難以框限的存在生成拆解、反抗權力話語的能量。

    她的博士論文 Between Body and Object: Utopia, Materi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Taiwan 聚焦台灣威權政治與漢人民族主義歷史下遭到系統性抹殺的身體,並透過當代觀眾重新凝視受壓迫者所遺留下的影像、錄音與遺稿等媒體「遺跡」,試圖探問:在生命終止、肉身消滅之後,創傷與受壓迫的經驗如何以身體遺留的物質形態開展出另一種生命,保持對抗歷史與回應未來的可能?

  • 李康欣

    財務長

    閩南、客家殖民者和巴宰族的後裔,從小在凱達格蘭族傳統領域的新北新店長大。華盛頓大學社工碩士以及公共行政碩士畢業,目前在社區醫療中心擔任心理健康諮商師,過去曾從事中學教育、LGBTQ+社群情感支持、心理健康、 自殺防治、 性別暴力等領域工作,學習以去殖民化及創傷知情的角度從事從事個案、社區服務及政策倡議。

  • Sra Kacaw (陳柏均)

    理事

    Sra Kacaw(陳柏均)為台灣阿美族,長期深耕花蓮壽豐與阿美族七腳川社群記憶工程。其工作橫跨策展與行動:推動〈循跡七腳川〉文化路徑與文化資產研究、協力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與Slow food慢食旅遊、並於社區內推動阿魯巴染工藝產業,並於每年參與UNPFII 周邊持續倡議、共同發起北美 PAFATIS 網絡。 近年結合田野與檔案研究,從台灣花蓮到日本東京推進「島嶼戰爭記憶」的去殖對話 ,將文化主權落實為社群日常。 

  • 雷家佳 ljavaus tjauquculj

    理事

    我是Ljavaus,來自屏東縣來義鄉喜樂發發吾部落,排灣族人。

    我成長於兼有排灣族與漢族文化背景的多元家庭。這樣的成長經驗使我對身分認同議題有著深刻的體會與反思。

    現任職於國家人權委員會專員一職,主要負責原住民族人權相關事務,致力於推動原住民族權益之保障與促進。

  • 撒央 安南 (Sayang Anang)

    理事

    本人目前就職於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花蓮分署擔任工程師的工作,從學生時代就參與許多原住民族相關的社會運動或計畫執行,近幾年主要在協助自己部落的文化資產及田野調查等相關工作,另外也協助東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與旅遊慢食組織的推展工作,期望透過不同的面向,讓世界看見台灣原住民族的力與美。

    相關經歷:

    東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與旅遊慢食組織-發言人

    花蓮市公所市政推廣諮詢委員

    社團法人花蓮縣洄瀾灣文化協會-理事長

    花蓮縣原住民族野菜學校-導覽組長